为了更轻薄,新款 MacBook Pro 的接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:原来的 USB、ThunderBolt、HDMI、MagSafe 磁性充电接口、标准 SD 卡读卡器统统去掉了,换成了四个支持 USB-C 的 ThunderBolt 3 接口,老接口中只有 3.5 毫米耳机接口幸存。 这个接口的样式使用的是正反都可以插的 USB-C 标准,除了正常的 USB 3.1 标准接口的功能以外,也支持 Displayport、ThunderBolt 的功能。也就是说,以后新 MacBook Pro 的显示外接、读卡器以及标准 USB 大接口都需要重新购买转接线了。 这四个 USB-C 接口任意一个都能给 MacBook Pro 充电。当电脑距离插座比较远的时候,左右都能充电是有帮助的。如果这四个接口都连接了线缆,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进行充电。
键盘和 12 寸的很像,但手感好了点
新的 MacBook Pro 都全部换成了和 12 英寸的 MacBook 类似的“蝶式”结构键盘,苹果说这个是第二代的“蝶式”键盘。 在现场体验里面我们发现,新的键盘用起来的感觉真的和 12 英寸机型不完全一样,键程和触发力度介于 12 英寸机型和老 MacBook Pro 之间。也就是说,很庆幸没有 12 英寸 MacBook 那么糟糕。
Touch Bar:Mac 上的第二块屏幕、第二块触控板
在新 MacBook Pro 做演示的时候,能看到大屏幕上的展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。原来的 Demo 时间大屏幕上只需要显示一个 MacBook 屏幕的样子就可以了,加入 Touch Bar 之后,大屏幕上也能够显示演讲者手指在 Touch Bar 上的操作:一只手操作触控板的同时,另一只手可以操作 Touch Bar 这第二块新的“触控板”。
苹果官方 Touch Bar 视频简介
但不同的是,Touch Bar 上面的功能是可以变化的。在不同的应用里,Touch Bar 会显示不同的快捷操作。苹果在发布会上请三位演讲者做了三个演示,分别使用了和 Touch Bar 适配了的 Photoshop、Final Cut Pro 和 DJ Pro。 在 Final Cut Pro 里剪辑视频的时候,Touch Bar 就会变成时间线的缩略图,手指在上面滑动可以快速选择时间线上的位置,时间线旁边可以选择剪辑、切断等工具。 在 Photoshop 编辑图片时,可以一只手控制笔刷的位置,另一只手指可以在 Touch Bar 上控制硬度或者大小。 在 DJ Pro 里面混音的时候,台上的演讲者全程没有碰键盘,在 Touch Bar 上面完成了选择音轨、乐器和特效、重复段落、揉弦等等一大堆操作。
Touch Bar 反倒对非专业用户更友好
Windows 笔记本加入触控屏已经有好几年时间。而库克此前曾评论说这是在把烤面包机和冰箱强扭在一起。 那些笔记本的触控体验确实也不好,主要因为 Windows 平台软件凋零,现有的生产力工具也没有为触控屏幕充分优化。微软自己的 Office 团队在提升触控体验的时候都更重视 iPad 而非 Windows,别家就更不必说了。 最后,Windows 笔记本电脑还是可以摸的 PC 而已。本周微软推出的超大屏幕 Surface Studio 或许能推进这个过程,但也还只是或许。
MacBook Pro 的造型本身没什么变化。不同于虽然装着键盘但屏幕更靠前的 iPad Pro 和 Surface,它的屏幕距离人手更远,依然为键盘、触控板的交互而设计。 MacBook Pro 的触控被限制在窄窄的 Touch Bar 里,取代了原本顶部的 F 键盘区域。这一排本身就被用于调节亮度、音量之类的功能。这排实体按键的消失也不会影响你对手感的追求。 选择 Touch Bar,说明苹果对笔记本电脑未来的看法依然是“改良”而不是“革命”。它依然会是数千万人的办公选择、iPhone 的伴侣,但不会改变你使用电脑的习惯——这也意味着用户换电脑的动力不会那么大。